我国在近些年正在进行浩大的运河开凿工程,总计投资达到了惊人的8500亿,相当于7个珠港澳大桥的花费。
永远不要低估河流的力量,因为时至今日,水运一直是人类使用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。
遇水则兴,是条亘古不变的真理,而中国正在酝酿一场宏大的水运革新。
在我国铁路、公路网十分发达的情况下,为何还要花大力气开凿运河?
运河对于我国经济的发展,到底有何作用?
运河之利
运河在人类历史上,一直是财富和繁荣的象征,一条运河的开凿,往往能为一个地区带来千百年的兴盛。
13世纪末的京杭大运河,彻底打通了我国江南之地与华北平原的水上联通,为维系我国南北融合发展,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;
19世纪末的苏伊士运河,让联通东西两端的欧亚贸易线,缩短了至少了7000公里,在极大刺激东西贸易往来的同时,也让全球化的进程更进一步。
我国此番不惜花费重金,也要开凿多条运河,实现内陆的联通,亦是看中了运河的多方面益处:
其一,是运河的水资源调配功能。
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和气候条件,我国一直是一个水资源丰富的国度,这也是催生出我国灿烂农耕文明的基础。
但在实际运用中,我国却存在水资源分布严重不均的问题,而运河恰好可以实现不同区域内的水资源调配,最大限度达成各区域间的用水均衡。
其二,运河的防洪排涝功能,亦有利于我国的农事生产。
运河的存在,显然能够提高一个区域内的蓄水能力,从而在暴雨季节充当分洪通道,减轻干流的蓄水压力,有效保护城市和田地免受洪涝的危害。
其三,开凿运河还能有效改善地区的生态环境。
修建运河,首先需要治理水污染、疏通河道,而这些措施都将间接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,提高当地的生物多样性,有效提升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。
其四,运河亦是优化农业灌溉、缓解城市病的良方。
运河跨区域调配水资源的能力,不仅可以解决居民的用水问题、承担防洪排涝压力,还可以为农业生产的灌溉提供帮助。
此外,运河对局部气候的调节能,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大城市普遍存在的“热岛效应”,是解决我国“大城市病”的一剂良药。
综上所述,运河的开凿,对于关联地区的益处可谓覆盖生活的方方面面,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,但以上的收益,都不足以让我国此番斥巨资、花大力气开凿运河工程。
真正让我国决心打通运河这一“经济龙脉”的动力,在于运河开凿所能带来的巨大经济价值。
水运之利,方才是运河最大的价值。
运河的水运之利
水路运输,一直是人类所掌握的、成本最低的运输方式,在各方面都较之其他运输方式有着显著优势。
首先是在便利性和运力上,运河有着显著优势。
一方面,运河系统的组织灵活性远高于铁路、公路和航空运输,其在指挥调度方面具备的优势,使得其具有更高的效率优势;
另一方面,水运的运力优势,亦是其他运输手段望尘莫及的。
例如,我国在长江上游河道,可以通行两三千吨的船只,在中游武汉段,则可以通行万吨大船,而到了下游南京段,甚至可以轻松通航5万吨的巨轮。
这样的运输能力,相较于只能运输数十吨的空运、公路运输,以及千吨的铁路运输,可谓优势明显。
其次是在成本上,水运的成本只有铁路运输的一半,不及公路运输的五分之一,仅有空运的二十分之一。
在一个追求降本增效的竞争时代,水运带来的成本优势,不言而喻,而社会物流运输成本问题,也一直是困扰我国经济进一步高质量发展的症结所在。
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,我国在2003年之时,社会物流总成本占GDP的比例高达21.4%,显著高于发达国家,即便是在发展中国家中,也没有太多优势。
随着我国大基建时代的开启,逐渐完善的铁路、公路和航空运输网络,终于让我国的物流成本有所下降。
在2020年,物流成本占GDP的比例已经下降到了14.7%,进步明显。
可这一数字,仍显著高于发达国家7%–10%的占比水平,更令人担忧的是,我国的物流成本在2020年后便再难降低。
2023年,该数字仍有14.4%,这意味着在过去三年,我国的物流建设进度几乎停滞不前。
而物流成本又是当今国际竞争的重点一环,对于我国未来经济的发展,有着不容忽视的巨大作用。
因此,选择开凿运河、强化水运之利便成了我国的务实之选。
实际上,我国的水运发展,还存在着巨大的上升空间。
以交通部的数据为例,我国2024年1-5月的运输方式分布中,水运仅有38.6亿吨,近占到了公路运输162.2亿吨的23.8%。
此外,相较于水运强国,我国在内河航道里程数倍于德国的情况下,航运密度却仅有其十分之一。
也侧面说明了相比于水运体系成熟的发达国家,我国亦有较大的提升空间。
8500亿的宏伟工程
我国目前开凿的运河工程,主要有6个。
分别是广西斥资680亿的平陆运河;
湖北预算748亿的荆汉运河;
安徽花费950亿的江淮运河;
河南拿出1416亿规划的47个大小项目;
湖南砸下1500亿的湘桂运河;
以及江西赌上未来的3200亿浙赣粤运河项目。
以上的6个项目,累计投资高达8500亿,彰显了我国打通运河这一“经济龙脉”的决心。
在这些项目中,江西堵上“省运”的浙赣粤运河项目,可谓是最大手笔。
要知道江西2023年的经济总量也不过3.2万亿左右,该项目的花费占到了其GDP总值的十分之一。
但江西的这一投资绝对物超所值。
自新中国成立以来,由于江西地处内陆,又错过了“京广线”这一铁路大动脉,导致其地利尽失,成了被现代交通网抛弃的“阿卡林省”。
这也成了江西在最近数十年发展,不尽如人意的根本原因。
不过,随着浙赣粤运河项目的启动,江西向东可以连接浙江,打通江西通往长三角的出海口,将自身有效嵌入江浙沪的经济体系之中;
向南,可以实现与广东的联通,打通珠三角的出海口。
如此一来,曾被各类工程抛弃的江西,便可同时融入我国经济最发达的两个商圈,江西再度崛起指日可待。
此外,湖南砸下的“北连长江,南通珠江”的湘桂运河,亦是堪称现代版“灵渠”的宏伟杰作。
作为中部重镇,湖南实现与两广的联通,打通珠江的出海口。
不仅可以便利自身,还能向西有效辐射四川、重庆和贵州等地,向北可以通过长江水系将湖北、河南连接起来,可谓“一通百通”。
因此,河南、湖北与广西启动的运河工程,亦将与湘桂运河形成串联。
将大半个中国内陆都联通起来,其所能产生的经济效应难以估量。
在这些运河工程惠及自身乃至友邻身份之时,或许还存在着更高的国家战略考量,那便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转移问题。
在过去二十年间,以林毅夫为代表的学者,更多提倡我国东部,中低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外转移。
但在眼下的全球化体系日益破碎、我国愈发依仗“内循环”的当下。
无论是出于产业链风险控制的考虑,还是拉动中部经济发展、创造更多就业岗位、缩小内部发展差异的目标,推动产业链向内陆转移,都是更加务实有利的选择。
至于产业链内迁的最大问题,便在于运输成本的劣势,而大规模开凿运河、加强水运建设,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所在。
结语
遇水则兴,加大水运系统的建设,无疑是各个内陆省份弯道超车,开辟新的发展赛道的上佳之选。
而其后所潜藏的我国整体的战略布局和发展方向,更是利国利民,福泽深远。